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仁安羌大捷发生在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远征期间,为了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军,中国远征军新编66军38师113团占领了仁安羌油田地区,使7000余名被围被俘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得救脱险,历史上称为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英军脱险被称为是“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4月17日凌晨,日军33师团以其第214联队约3000之众,迅速占领仁安羌油田附近,断绝英军后路,将英缅军一师包围于仁安羌油田东北、平墙河以南地区。英缅军总司令命已在平墙河以北的装甲部队打通公路,但北岸渡口已经被日军高延大队占据。英帝国缅甸军军长斯利姆将军急电远征军求援,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
当时,远征军新38师孙立人部距仁安羌最近,应英军要求,孙立人抽调113团接应英军, 刘放吾团长4月16日下午四时率部赶到巧克伯当。
19日拂晓,刘放吾先率第一、第二营及英军战车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涉水攻击白塔山日军炮兵阵地,被围的英缅军第一师亦一起由另一面攻击,合作攻下阵地。刘放吾进而率全团进攻501高地,三得三失,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第3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直打到下午4时,攻克了501高地,激战至傍晚6时,收复了全部油田地区,日军后撤待援。英缅军第一师七千人得以向北越过平墙河,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五百余人一并获救。
仁安羌之役,在军事上是一个奇迹,远征军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是以少胜多,并救出与十倍于远征军的友军,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你认为中国远征军之仁安羌大捷符合那些战观?
答案:泣血观
解释: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形容极度悲伤。所谓泣血观,即哀兵必胜。
评论